[来源][admin][发表时间] 2022/12/07阅读次数:1194次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导则》适用于城市、区(县)、街镇及社区等层级的儿童友好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以及各类空间的适儿化改造。 《导则》提出,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基本原则为“儿童优先、普惠公平”“安全健康、自然趣味”“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应在城市、街区、社区3个层级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内容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的适儿化改造和校外活动场所、游憩设施建设。 《导则》提出,要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构建城市、街区、社区不同层级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其中,城市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构建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包括构建关爱儿童成长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打造自然趣味的开敞空间体系、建设适宜儿童出行的道路交通系统、营建保障儿童安全的成长环境等。 街区层面与15分钟步行出行范围相衔接,对接城市街道管理服务范围,重点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慢行系统等,构建儿童友好街区空间。其中,均衡完整的儿童服务设施包含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校外活动场所等建设内容。 社区层面与5~10分钟步行出行范围相衔接,对接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范围,优先配置满足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日常需求的服务设施、游乐场地和步行路径,满足儿童日常基本生活和成长发展需要。 《导则》提出,结合游园、口袋公园等增设儿童游乐场地,并配置沙坑、浅水池、滑梯、微地形等游乐设施。新建居住区的儿童游乐场地面积不宜小于100平方米。新建社区应建设不小于8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地,可配置适宜儿童参与的篮球、排球、足球、棒垒球场地等体育运动设施。 《导则》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探索,开展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工作机制、模式、政策和制度等。结合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建立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街区、儿童友好社区等儿童友好空间的建设评估及反馈机制。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总体技术路线,是在全国统一的“一张图”上,以交通、水利、房屋建筑和其他各类设施等承灾体抗御灾害能力调查,以及地震、海洋、洪涝、气象等灾害风险调查为基础,通过评估叠加最终形成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其中的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这类承灾体的调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负责,是整个普查工作中数据量最大、任务最繁重的部分。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对城乡房屋建筑单体逐栋定点定位标绘轮廓,采集灾害风险属性信息,实现空间位置与属性信息的一一对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总量基数大,经逐一标绘获得的全国城乡房屋图斑达6亿多个;二是分布范围广,覆盖国土范围内全部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三是实施难度大,需要对不同建造年代、各种结构类型、各类产权主体的房屋评估和市政设施逐一采集数据;四是质量要求高,需要确保数据质量能够满足后续风险房地产评估的高精度、高标准要求。
|